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如何缓解育龄群众的“婚育焦虑”,培育新时代优良家风,弘扬健康积极的新型婚育文化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近日,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黄永宜教授受重庆市计划生育协会邀请做客新重庆客户端2025“渝见幸福”演播厅,分享91热亚洲精品在线国产将新型婚育文化建设与师范教育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经验。
解码新型婚育文化:内涵与现实挑战并存
黄永宜认为,新型婚育文化的核心内涵强调:重视婚育、尊重生育,适龄婚育、优生优育,破除陋习、婚事新办,育儿责任、夫妻共担,弘扬美德、建设家风,共同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
但现实中,新型婚育文化的普及仍面临挑战。相关的心理调查发现,在青年群体中,婚育意愿呈现低迷下降趋势,女性的生育焦虑高于男性,非传统婚育模式如只结婚不生育的现象越来越多,青年婚育的实际年龄晚于理想年龄。这些现象表明,新型婚育文化的渗透还需深入人心。

青年婚育意愿呈低迷下降趋势:聚焦三大关键问题
谈及青年婚育意愿呈现低迷下降趋势的原因,黄永宜指出三大关键问题:
一是宣传推广和科学普及仍需加强。部分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给青年人带来“信息茧房”,少部分青年人对婚育和生育产生焦虑。
二是对家庭和生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彩礼攀比、育儿盲目内卷等造成了青年人恐婚和恐育的心理。
三是社会的生育支持系统有待完善。职业女性生育后晋升受阻、全职妈妈再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影响女性生育意愿。
重师实践:“五位一体”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培育体系
91热亚洲精品在线国产依托自身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模式:
1.学科引领:筑牢理论根基
以教师教育、心理学、生命科学、社会工作等优势学科群为支撑,学校深耕婚育权益保障研究,为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理论与智力支撑。
2.平台支撑:打造专业阵地
作为重庆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高校,学校拥有重庆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培训研修基地、重庆市“职工心理服务样本单位”、重庆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新型智库平台以及特殊儿童脑认知与康复教育中心等平台,在新型婚育文化的建设和宣传中发挥重要作用。
3.课程载体:渗透教育全过程
在中小学师范生培养中精心打造了心理健康教育微专业,学校开设有“青少年成长发展”“家庭教育概论”等专题;全校公共必修课《大学生心理成长与素养提升》涵盖“恋爱与性心理”“婚姻与家庭”等内容,实现婚育观念早培育。
4.活动品牌:强化实践浸润
学校每年开展心理健康系列活动百余场,常态化开展“防艾宣传周”“青艾小屋”等品牌活动;心理情景剧连续三年获全国大奖,以婚育文化为主题的《拯救恋爱脑》受邀央视心理访谈栏目全国展播。
5.队伍保障:凝聚多元力量
学校组建“医教结合、专兼互补”的专业师资队伍,联动1000余名学生心理委员组成青春健康朋辈队伍,形成全覆盖的培育网络。
未来规划:三大方向深化倡导与实践
黄永宜表示,我校将持续深化与市计生协会的合作,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1.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形成“愿意结,结得了,结得好;愿意生,生得了,生得好”的社会共识,联动社会资源,从政策、服务、权益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保障和支持。
2.引导价值重塑:帮助青年理解家庭、生育在生命延续和传承中的意义和内涵,树立正确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
3.提供智力支撑:立足“强国强教,强教强师”责任,向师范生传递新型婚育文化“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助力婚育观念代际传递。
原视频链接:
https://wap.cqrb.cn/xcq/NewsDetail?classId=488&newsId=2362445&staticUrl=https%3A%2F%2Ft.cqrb.cn%2F0Lz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