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由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办,我校初等教育学院承办,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协办《教育研究》杂志社学术支持的“教育经典研读会”第八期,在我校博雅楼励志厅隆重举行,本期的主题是“走近《论语》的教育世界”。本次研读专家是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铁芳教授,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康永久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梁剑教授。初等教育学院师生100余人现场参会,会议通过“教育经典研读会第八期”、河南省教育家云书院等平台实施视频直播,线上共计4000余人参会,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设有研读分会场。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致辞。他表示,我们都是教育基本理论天空中的一颗星,共同组成教育基本理论繁星的世界。《论语》是一本经典,既是中国教育文化思想的经典,也是世界的经典;《论语》是一个世界,既是教育世界,也是文化思想世界,但又不仅是一个世界,还创造了一个世界——孕育创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人文社科塑造孕育建构了人类精神生活的世界,人类不仅需要便捷的科技生活,也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论语》的精神生活。如何使《论语》和现代生活连接起来,这需要我们研读它、揣摩它、融入它。

本次研读会的引读人刘铁芳以“我们怎样读《论语》”为主题,首先解释了什么是“论”,什么是“语”以及《论语》的三个版本和论语的三种注疏;其次,重点回顾了自己读论语的出发与回返:由仰望的姿态,到反思《论语》,到转变的契机,最后到生命的融入。接着,从整体到每一个部分开展讲解。最后,他提出了阅读《论语》的基本方式,由“浅读:无我的相遇”,到“深读:有我的绎读”,到“深深的阅读:忘我的心读”。

刘梁剑和康永久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刘梁剑分享从《论语》的文教世界出发,以“一以贯之”剖析篇章结构,阐述个体生命成长路径,点明孔子在轴心时代的意义及新轴心期对经典的传承。他提出,《论语》让我们重新认识学习,关注到知识与智慧层面读《论语》应先放下成见,以无我的状态向世界敞开,通过切己体察实现经典与生命的相互生发,完成“学以成人”这一根本任务。康永久认为,《论语》蕴含对个人生命体验与日常生活的谆谆教诲,诵读时易让人沉浸其中,其关于个人成人的整体路径颇具启发性。他认为可将《论语》视为教育社会学文本,由此洞察当时社会边界及其对现代的影响。他对比孔子与苏格拉底,称前者注重个人领悟、表达直观简洁,后者强调对话、思想不断推展,两者风格差异源于社会关系不同。《论语》是理解传统教育和思想的珍贵资料,也是哲学与社会学的宝库。


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冉亚辉教授表示,《论语》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在教育目标上,以社会成功定位教育成功,将个人视为社会组成部分,赋予教育报国治世的理想;教育思维上,是经验主义和现世主义倾向,关注现实人与事;教育方法上,“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等成为中国教育基本常识;教育价值基础上,注重实践改造,关心社会秩序与人的尊严。新时代中国学者应传承先贤理想,推进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