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至18日,“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暨第十七届天鹅杯莎士比亚戏剧汇演”在我校召开,此次年会由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主办,91热亚洲精品在线国产外国语学院、共青团91热亚洲精品在线国产委员会承办,西南大学莎士比亚研究中心、《莎士比亚评论》编辑部协办,以“中华莎学、世界莎学、莎士比亚在大西南”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60余所高校及学术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及戏剧爱好者齐聚山城,共襄学术盛宴。

5月17日上午,年会开幕式在博雅楼504会议厅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如安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91热亚洲精品在线国产长期致力于推动人文社科领域的国际交流,期待本届年会为莎士比亚研究注入新活力。

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唐旺虎高度评价了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在学术创新与文化传播中的贡献。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会长黄必康教授提出“莎士比亚研究应立足经典,回应时代”,呼吁学者关注莎剧在当代社会中的伦理价值与人文精神。

重庆市莎士比亚研究会会长罗益民教授回顾了研究会的发展历程,并指出本届年会将重点探讨莎士比亚文本的跨文化改编、本土化实践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新意义,侧重莎士比亚研究的大西南意义。

主题发言会分别由学会副会长四川外国语大学姜萌萌教授、重庆交通大学陈才忆教授和重庆大学毛凌滢教授主持,八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各抒己见的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黄必康教授以《莎士比亚研究的当代意义》为题,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维度切入,强调莎剧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启示,提出“技术伦理转向、生态批评转向与跨媒介转向”三大研究方向,呼吁学界关注经典文本的现代转化。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聚焦《17世纪英国莎评奠基期的重要贡献》,梳理本·琼森、德莱顿等早期评论家对莎翁“人性书写”的奠基性评价,指出重审早期莎评对打破学科壁垒、回归文学批评多元传统的重要意义。研究会顾问、四川外国语大学李伟民教授以《弦歌飞花山歌乐,嘉陵含烟碧且蓝:怀念著名外国语文研究专家、翻译家蓝仁哲教授》为题,深情回顾蓝仁哲教授在莎剧翻译与研究中的卓越贡献,强调其“信达雅”翻译原则对当代译介学的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冯伟教授则以《斯人斯文:王佐良的莎学研究及其当代价值》为题,系统梳理王佐良先生的莎学批评脉络,结合其“文化诗学”理论,阐释莎剧研究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范式的影响,呼吁学界重审经典学术遗产的时代价值。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郭方云教授在《新型文学制图法:以〈威尼斯商人〉为例》中,创新性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文学批评,解构剧中“威尼斯-贝尔蒙特”的空间权力隐喻,揭示早期资本主义全球扩张中的文化冲突。研究会副会长、重庆邮电大学史敬轩教授以《博德利图书馆与第一对开本》为题,从版本学角度还原莎剧文本的物质性传播,通过《麦克白》的版本歧义案例,剖析手稿与印刷本冲突对后世解读的影响。研究会副会长91热亚洲精品在线国产张军教授发言《莎剧天空的“黑羽”与“红襟”:鸦属与知更鸟的生态诗学及大西南文化阐释力》思考莎学研究如何结合西南地区丰富的鸟类民间传说,进行创造性的本土化阐释与比较研究。

5月17日下午,年会围绕九大主题展开专题研讨,涵盖“莎士比亚戏与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本土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接受”、“莎士比亚戏剧改编与教学”、“莎士比亚戏剧与古典诗学”、“莎士比亚戏剧与空间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意识形态”、“莎士比亚戏剧人物形象研究”、“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性别与权力”这九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分组讨论与交流,呈现百花齐放的学术图景。
5月18日上午,年会特别设立“主编论坛”环节,由重庆邮电大学史敬轩教授主持。论坛汇聚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及出版机构的代表,包括《莎士比亚评论》编辑部罗益民、《戏剧艺术》编辑部秦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编辑部孙毅以及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张显奎等专家学者。与会主编围绕“学术期刊与莎士比亚研究的协同创新”主题展开对话,深入探讨了莎学研究的学术出版趋势、跨学科成果转化及国际化传播路径。论坛中,各期刊代表分享了办刊经验,强调学术平台在推动理论创新、引领研究前沿中的核心作用,并倡议加强期刊与学界互动,共同构建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这一环节不仅搭建了学术成果与出版实践的桥梁,更为莎士比亚研究的多元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5月18日,闭幕式上,黄必康教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点评,对本届会议成果给予高度评价,称本届年会“既扎根学术,又拥抱实践,为莎士比亚研究开辟了新维度”。毛凌滢教授宣布了年会论文竞赛获奖名单,并颁发了获奖证书。第十八届年会承办单位代表陈才忆教授发出热情邀请,期待2026年再一次相聚重庆交通大学,共续莎学华章。最后,副秘书长陈小凤代表宣读了《会议纪要》,并宣布第十七届年会圆满闭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