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晚,文学院“精是讲堂”第140期在汇贤楼113会议厅举行。本期讲座邀请到了贵州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贵州省核心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赋学会副会长、贵州省文联副主席易闻晓教授作题为《义理、考据、词章:大小无间的问题方法》的专题讲座。何易展教授担任主持,文学院部分教师及硕士研究生到场聆听。

易闻晓指出本次讲座的四个主题,即求真做实与归纳提升、基于文本的辞章定位、实学考据和义理阐发、语用本位与文史互用。他首先提到做学问需要理论与文献并行,从理论入手需要保持鲜活的头脑,从文献入手要来去自如,大小无间。其次,文学研究要以文本为基础,在此之上生成自己独特的文学感悟,这便是基于文本的辞章定位。
易闻晓引用《庄子·天下》中的“至大无外”与“至小无内”观点对本次讲座进行展开论述。他提到赋学研究的语用本位问题。汉语单音独字的特点使其组合具有高度灵活性,可以组成无尽的词藻,例如“月”字可以组成无数个词。集字成词,集词成句,集句成章,贯穿易教授学术研究始终的是“字”本位观念。
易闻晓通过分享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示了考证——义理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并以《猨类称名考》为例,从“名物”问题、猨类称名的小切口入手,一窥古人对万事万物的观念、知识分类系统及其认识世界的态度。由此,他引申出做学问需要分层面、精细化,对问题进行抽丝剥茧式盘剥的方法。这何尝不是一种“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呢?
易闻晓寄语青年学子:“文学是有趣的,道路是漫长的,人生是辉煌的。”他鼓励同学们发现文学研究的乐趣,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何易展、王于飞教授分别作分享发言。
此次讲座别开生面,易闻晓以诗人之情为同学们展示了学问的另一种样态,为赋学研究提供了文化学、音韵学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