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下午,文学院“精是讲堂”第141期在汇贤楼312会议室举行。特邀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福祥担任主讲嘉宾,文学院雷冬平教授主持,讲座聚焦于“如何识别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吸引了众多师生及语言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寻语言接触与演变的奥秘。

讲座伊始,吴福祥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丰富实践经验,围绕“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识别与判定方法”主题,系统阐述当前历史语言学领域研究动态,指出近年来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是学界热点,并引用Weinreich(1953)、Harris & Campbell(1995)等学者观点,明确定义语言接触为特定语言个体或社群同时熟悉并使用多种语言的社会语言学情境,强调这种接触情境虽不必然但常致语言演变,此类演变被称为“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在方法论层面,吴教授以中国境内语言事实为例提出系统研究方法,即选取有接触史的语言社群为对象,利用历史文献与方言材料对比研究,建立电子语料库对关键语言特征进行历时追踪和共时比较,还特别指出Harris & Campbell(1995)研究表明语言接触是演变催化剂,但真正演变需通过借用等机制实现,最后他希望这些方法论思考能为国内接触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研究提供新视角与启示。
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似火,师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踊跃举手提问,展开了一场思维碰撞、智慧交融的深入交流与探讨。

一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自己在研究“瞧瞧看”与“看看瞧”语料选择及混用现象时遇到的困惑。她表示,在整理相关语料的过程中,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完全不知该如何筛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吴福祥教授建议,在进行语料选择时,多看看经典文献,如《毛亨传》《论语》《孟子》《韩非子》等。这些经典文献是汉语发展的珍贵记录,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实例和演变规律。通过研读这些经典,能够为语料的选择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可靠的依据,有助于更高效地整理出有价值、有代表性的语料。
在给出经典文献参考建议之后,吴福祥教授又针对学生提出的混用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建议学生结合方言中“看”和“瞧”的使用频率来进一步探究。他指出,不同方言区域对于“看”和“瞧”的使用偏好可能有所不同。如果方言中没有直接相关的历史文献可供参考,那么可以观察该方言在表达瞻视这一语义时,更倾向于使用“看”还是“瞧”。通过这样的观察和分析,能够逐步梳理出“瞧瞧看”与“看看瞧”混用现象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为解开这一语言谜团提供有力的线索。
葛佳才教授基于对语序相关问题的浓厚兴趣,提出关于语序演变解释路径的疑问,期望了解当下从语言接触或其他角度进行解释的相关理论或文献。吴福祥教授针对相关议题予以详尽阐释,其间提及清华大学张桢教授于该研究领域造诣深厚、成果斐然,其相关研究成果的电子版资料皆可循学术路径获取,这些成果不仅为语序现象的解释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参照与实证依据,更彰显出其在跨语言研究层面的适用性与学术价值。
随后,吴教授还指出,在语言演变研究中,佛经文献存在诸多独特现象,如语法演变方面部分仅见于佛经文本,像“亦”作为并列连词在“不亦乐乎”中的用法仅局限于佛经文献,未在中土文献广泛扩散,反映出两者在语法使用上的差异。吴教授还强调佛经翻译文献在语言演变研究中的特殊价值,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其语言运用独特,如后汉一些训诂资料与佛经文献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却不见于其他同时期文献,表明佛经翻译尽量采用当时口语或接近口语的表达方式,在研究语言演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针对葛教授对语序演变研究文献的疑问,吴教授推荐了《历史句法学的跨语言视角》等经典文献,鼓励研究者深入研读以推动语序演变研究发展。
朱怀教授则询问在识别语言接触时,语言功能的数量差异是否具有参考价值。吴福祥教授表示,语言功能的差异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参考因素,但需要结合语言接触的强度等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他强调,语言接触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判断。
此次讲座不仅梳理了识别接触引发语言演变的路径,还强调了多方面结合的重要性。吴福祥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启示。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学术活动圆满结束。师生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他们对语言接触与演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语言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