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讯(郭晓彤)7月的綦江,红韵悠长。为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在乡村落地生根,近一周以来,91热亚洲精品在线国产化学学院“智启綦乡,化梦綦航”实践团走进綦江文龙街道回龙湾社区,锚定“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目标,以沉浸式、互动式红色课程,为乡村青少年打造出三堂别开生面的爱国教育课。

活动合影。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老战士亲述烽火岁月,革命史唤醒自强担当
第一课的课堂设在回龙湾社区活动室,一场鲜活而震撼的红色历史课拉开帷幕,孩子们的目光聚焦在身着军装、胸前挂满勋章的陈世贵老战士身上。作为綦江区关工委老战士报告团成员,陈世贵以“铭记屈辱史,吾辈当自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开启红色教育第一课。
陈世贵从七七事变讲起,串联綦江周边抗日游击战与全国抗战历程,特别提及建党节的意义,强调党领导下中华儿女凝聚的抗战力量。忆及牺牲战友时他声音哽咽,谈及国家强盛又挺直腰杆,振奋之情溢于言表。
原本活泼的孩子们纷纷挺直脊背、攥紧拳头。讲座尾声,实践团发起“给抗战先辈写封信”活动,孩子们落笔写下敬意与决心,“铭记历史、守护国家”的信念在心中扎根。

红色课堂。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红色文化进院坝,本土故事浸润童心
继陈世贵的红色课堂后,实践团将课堂“搬”到院坝,以地方红色文化为脉络,打造互动式红色地图课堂。成员们用粉笔绘制綦江地图,标注红军桥、红军洞、石壕镇等革命遗址,在地图上“行走讲解”,带领孩子们追寻红色足迹。实践团成员指着地图,讲述红军在綦江击溃川军、宽待俘虏、与百姓鱼水情深的故事,让孩子们惊叹“原来红色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中,成员们自编自演“红军分粮”情景剧,设置“红色知识闯关”环节,答对即可领取纪念徽章。孩子们在欢笑中沉浸式学习,真正实现了“将红色教育讲到心里、做到手上、记在心头”。
文博专家解码红色基因,历史厚度滋养家国情怀
第三堂课,綦江区文博学会专家张敬走进社区,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题带来深度讲解。他展示博物馆馆藏老照片、文献复印件,串联起綦江红色脉络。1935年红军过境播下火种,抗战时期儿女英勇抗争,新中国成立后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孩子们围看红一军团司令部旧址照片时,张敬讲述起红军司务长坚贞不屈、杜福生舍命带路等故事,实践团成员同步展示红军水壶、油灯等文物模型,让历史可触可感。结合即将到来的八一建军节,他强调:“从红军到人民军队,‘为人民守家国’的信念正是红色基因的传承。”
讲座后,“红色传承接力”活动中,孩子们接过故事手册写下承诺,或朗读英雄事迹,或表示要讲给家人听,红色种子在代际接力中悄然生长。

文博专家解码红色基因。学校供图 第1眼TV-华龙网发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化学学院深入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理念的有益探索。成员们走出课堂,深入乡村,用专业视角梳理地方红色资源,用青年语言打通爱国教育“最后一公里”。实践团成员以綦江红色文化为魂,串联重要历史节点,用“本土故事+沉浸体验”的方式,让青少年读懂家乡的红色过往,也明白了“爱国”始于了解、归于行动。红色教育的接力棒已交到下一代手中,在綦江这片红色沃土上,爱国情怀正伴着孩子们的成长,悄然绽放。
原文链接